【中山医“声”】江城湿热蒸腾起,平心静气护心阳
发布时间:2025-07-09 来源:信息部
小暑节气是一年24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夏季的第5个节气。今年小暑自7月7日始,至7月22日结束。
“暑”为炎热,“小”意指程度,故“小暑”即天气开始炎热,但尚未达极致。值此江城武汉,暑热已盛,更兼两江蒸腾、湖泽密布,空气湿度极大,“湿热交蒸”之感尤为显著。 人们常感闷热难耐,食欲不振,甚至一日三餐减为两餐……
小暑养生
针对武汉特有的湿热环境,小暑节气健康调养需更加细致:
1.精神调养:静心制怒,舒缓江城暑热
胡东辉主任指出:小暑时节,武汉气候炎热潮湿,人易感心烦意乱、焦躁不安、疲倦乏力。高温高湿环境对心神的扰动更甚。养护之道,当顺应夏季为心所主的特点,重点顾护心阳,务必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避免大悲大喜大怒,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则。
武汉生活建议:心静自然凉”在江城尤为重要。可于清晨或傍晚,于江滩、湖畔、公园绿荫处静坐、散步,感受水风带来的微凉,聆听自然之声(蝉鸣、水声)以助凝神。尽量避免在午间高温拥堵时段出行或处理繁杂事务,以免加重烦躁。“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在湿热难耐的武汉夏日,刻意寻求一份内心的宁静与缓释,是养生的关键。
2.起居调养:避暑防潮,巧应湿热气候
胡东辉主任指出:起居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可适当晚睡早起。“暑易夹湿伤气”在武汉体现得淋漓尽致。务必严防中暑:
强烈建议避开10:00-16:00高温高湿时段外出,尤其避免烈日下暴晒或长时间处于无遮荫处。
警惕“空调病”与“冰火两重天”:大汗淋漓时切莫贪凉直吹空调冷风或立即冲冷水澡,极易导致寒邪乘虚而入,引发感冒、头痛、关节肌肉酸痛(武汉俗称“空调病”或“阴倒寒”)。从酷热室外进入冷气房,可先在门厅等过渡区稍作停留。
出汗管理:出汗不宜过猛,否则易致头昏、胸闷、心悸。武汉湿度大,汗液不易蒸发,体感更闷,需及时用干毛巾擦汗,勤换透气吸汗的衣物(如棉麻),保持皮肤干爽,预防痱子、湿疹。
温水沐浴:提倡每日温水(接近体温或略低于体温)沐浴,在武汉尤其实用。 不仅能清洁汗渍,其水压及按摩作用还可舒缓神经、扩张血管、促进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助眠并增强抵抗力。避免长时间泡在过凉的水中(如泳池)。
3.饮食调养:清淡利湿,兼顾江城口味
胡东辉主任指出:小暑饮食宜温软,切忌贪食生冷(冰镇饮料、寒凉瓜果过量)或饮食不规律。应多喝热米汤、热粥、绿豆汤等养胃生津、益气消暑之品。
武汉湿热环境调整:
强调“清补利湿”:武汉地区饮食更需侧重清热、利湿、健脾、开胃。可增加:冬瓜、丝瓜、黄瓜、苦瓜、荷叶、薏米、赤小豆、芡实、莲子、藕、鸭肉(性凉)等食材。
酸味生津解暑:适当饮用酸梅汤、柠檬水,或食用醋拌凉菜(注意卫生),有助于生津止渴、开胃消食。
慎食助湿肥甘厚味:严格控制油腻、煎炸、烧烤(如武汉人喜爱的烤串、油焖大虾)、过甜(含糖饮料、甜点)及辛辣刺激(重油重辣火锅)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助长内湿。
饮食卫生重中之重:武汉夏季高温潮湿,食物极易腐败变质。务必确保食材新鲜,生熟分开,彻底加热煮熟,避免生食海鲜贝类,严防肠道传染病。
“过早”选择宜清爽:热干面、面窝等本地特色虽好,小暑时节宜搭配绿豆汤、豆浆等,或选择相对清淡的粉面、粥品。
饮食适量原则不变:饥饱失宜均伤脾胃,在胃口不佳的暑天更需注意规律、适量进食。
4.运动调养:择时适量,避江城酷暑
胡东辉主任指出:运动宜选清晨或傍晚凉爽时进行,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等舒缓活动为佳。剧烈运动致大汗淋漓,既伤阴又损阳。
武汉高温高湿运动提醒:
最佳时段:强烈推荐清晨5:00-7:00(日出前后),此时气温相对最低,空气稍显清新。傍晚18:00后亦可,但需关注当日实际温度和湿度。 务必避开午间高温。
地点选择:优先选择有遮荫的公园、江滩、湖边步道、林荫道或通风良好的室内场馆。避免在无遮挡的广场、水泥地等热辐射强的地方运动。
强度控制:务必降低运动强度和时长。 以微微出汗、不觉憋闷气喘为度。感觉不适(如头晕、心慌、大量出汗不止)立即停止,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
及时补充:运动中及运动后,小口、多次饮用淡盐开水、绿豆盐水汤、柠檬水、或含有电解质的运动饮料,及时补充随汗液丢失的水分和矿物质。避免一次性豪饮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