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智力落后(三)
发布时间:2015-06-09 来源:信息部
儿童智力测验有何用途?如何分类?
智力测验(intelligence test)就是用心理学的技术来测量人的智力水平。作为一种心理测验,它又有别于我们常用的测量手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称来测量体重,以公斤(kg)来表示;用体温表来测量体温,以摄氏度(°C)来表示;用血压计来测量血压,以千帕(kPa)来说明血压的高低。所有这些,都可以用仪器、仪表来直接测量。但对作为一种心理现象的智力,显然不能简单地用某种仪器表来直接而准确地测量,在现阶段,只能通过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智力现象和智力特征的各种各样的作业、题目,要求受试者对这些作业、题目做出一定的反应,并把受试者的反应与某个标准相比较及进行数量化的分析,从而了解受试者的智力水平。这一过程,就是智力测验。有此可见,智力测验的基本特点是间接测量,其本身就是对一定人群行为特征的客观的标准化测量。
智力测验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医学、心理学的需要。在儿科及儿童保健范围的主要用途为:①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发育上有问题的儿童,以便早期矫治。②评价儿童智力低下的程度。③对一些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患是否伴有心理发育异常提供依据。④在治疗疾病或智力发育干预工程中进行效果评价。⑤为科研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手段。⑥发现和确定超常儿。
智力测验的种类较多。按年龄分,有新生儿测验、婴儿测验、学龄前儿童测验及学龄儿童测验;按方法分,有个别测验,还有团体测验;按性质分,有侧一般智力的,也有侧各门学科的能力的;按功用分,有诊断性测验,也有筛查性测验。目前,从而科实用角度多采用筛查法语诊断法的分类。
筛查性测验方法简单、快速,能在短时间内(一般10~15分钟)得出结果,便于而科和儿童保健门诊使用,并适合大面积流行病学调查,或对高危儿童进行定期的智力监测,其目的在于将智力发育可能有问题的儿童筛选出来。诊断性测验方法详细、复杂,一般需较长时间(1~2小时)才能得出结果,但对儿童的智力状况能做出全面评价,适用于筛查结果又问题、须准确诊断智力水平的儿童,还适用于智力干预或科研的对象。筛查性测验虽然方法简单、易于掌握、测查快捷,但只能出定性结果,即以正常或不正常表示其智力发育情况。如果筛查出不正常的儿童,还需转上级医院保健单位进行确诊。诊断性测验虽然方法复杂,人员须经专门训练,测查费时间,但一般得出的是定量结果,以智商(IQ)或发育(DQ)表示其智力水平。
影响儿童心理发育的生物学因素有哪些?
影响儿童心理发育的生物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遗传因素:多年来,许多儿童精神病学家从临床及实验室等多种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企图发现遗传与儿童精神障碍的因果关系。事实上也的确发现了某些精神障碍与遗传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对大多数问题来说,这种关系还不十分肯定。而且,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对儿童精神疾病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通过对环境有关因素的调整、控制,可以改变遗传问题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因此,当前研究遗传—环境及其相互影响也就成了热门。
其次,遗传对精神障碍的影响,有些是直接造成的,有些是间接的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对不同的精神障碍有很大的促发作用。而对情感问题则遗传因素的作用更大一些。近代的研究发现在儿童精神障碍中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育及精神障碍均影响甚大,且有时互相加强或相互制约。因此,在考虑许多儿童精神障碍时,应把这两大类因素,有机地结合并加以分析。
关于精神障碍的遗传方式,目前大多数并未阐明,仅对个别的疾病已能找出有关的染色体或基因问题。可能的遗传方式有:染色体畸变、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连锁遗传、多基因遗传及异性遗传等。
目前所用的遗传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①家系调查。②双生子研究。③寄养子研究。④细胞遗传学研究。⑤分子遗传学研究等。在研究的过程中,利用一些经典的方法发现了许多问题,但同时又在研究中出现一些矛盾的现象。因此,有人试图研究遗传的异质问题。在体细胞遗传学中引进了体外培养、体细胞融合及单克隆抗体技术,以及连锁分析方法的应用(用于基因的定位、基因诊断等)和重组DNA技术等,企图解决经典研究方法中存在的矛盾或找到有关遗传缺陷的精确定位。总之,随着遗传研究方法的进步,遗传对精神心理障碍的影响的研究也愈来愈深入。
脑损伤:从胎儿起直至青年的整个时期中,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有害因素均可不同程度地损伤儿童的闹组织,产生各种精神障碍。年龄愈小,脑组织愈易受到伤害,如胎儿期受到伤害后产生的问题就更严重。但儿童是一个发育成长的个体,故其脑组织只要不是全面受到损伤,则正常部分可代偿部分损伤的功能,且年龄愈小愈易于代偿。因此,对于儿童脑损伤的预防,应从胎儿期就特别重视,而对于已有脑损伤的患儿的康复训练,则开始得愈早愈好。严重的闹损伤常导致智力低下,而轻微的闹损伤则常产生行为与情绪的改变或人格障碍。
气质:气质作为一种内在的体质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行为发展的倾向,也就是说,气质特性对行为表现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气质自出生后就已明显表现出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质特征。行为差异是引起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证实,难育型(D)、启动缓慢型(S)和中间近难育型(1—D)三个气质类型易出现行为问题,其中尤以难育型儿童为甚。
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可招至行为问题,但并非一定要发生。儿童的行为表现是其自身气质特征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二者是否协调,如果二者协调,则对儿童行为发育有利;不协调则会阻碍其行为的发育,从而引发出行为问题。
育儿者(多为父母)与儿童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行为发育的方向。如对一个具有生活机能无节律、适应能力差、情绪消极、反应强度高等气质特性的儿童采用顺应性教育方法,则婴幼儿可逐渐适应环境,行为问题或可避免。如果采用“权威”法,将会导致儿童语父母之间情绪的对立,其结果将会引起一系列的行为问题。因此,育儿者与儿童之间建立稳定、和谐的亲密关系对儿童行为的发育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