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贴对了才有效,贴不对有反效果”
发布时间:2014-10-24 来源:信息部
“冬病夏治”是将冬天好发的病,选择在夏天治,这是根据中医“春夏养阳”、“天人合一”、“择时治病”、“不治已病治未病”等理论,乘伏天阳气最旺盛、人体经络疏松之时,通过药物敷贴等中医治疗手段,调节人的脏腑功能,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冬病夏治”主要治疗的疾病是冬季受寒引发的常见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肌肌劳损、肌筋膜炎、颈椎病、肩周炎等疼痛性疾病;此外,还有冻疮、雷诺氏病(由于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手变紫)、过敏性鼻炎。当然,体质虚弱的患者治疗效果也非常好。这类慢性疾病患者多属阳虚体质,由于脾肾虚弱、气血虚弱,一到冬天,就经不起外界风寒,而导致疾病复发。夏季三伏时,阳气强盛,尤其是三伏天,是一年当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也是调养人体阳气的最佳时机,即所谓“春夏养阳”。人体虚弱的阳气得以调养恢复之后,在冬天时的抗病能力就会增强,这就是冬病夏治的原理。
一敷能治百病?
并不是所有冬病都适合夏治。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其适应症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还有寒湿引起的颈肩腰腿痛,敷贴病变部位达到祛除寒湿的目的。 虚热引起的疾病就不适合夏治。例如,慢支患者如果有掌心发热、晚上盗汗的症状,说明是虚热引起的,就不适合夏季敷贴。虚热引起的病在伏天采用敷贴方法治疗,不仅没有效果,还可能引起副作用,使病情加重。除了阴虚火旺的患者,1岁以下儿童、孕妇也不能敷贴。 唐主任建议,患者一定要在正规医院由专科医生明确诊断再进行贴敷。
敷贴穴位重要吗?
据中医“冬病夏治”、“内病外治”理论指导,穴位贴敷疗法一定要根据病因选择精准的穴位,一方面可以刺激穴位、激发经气,发挥经络穴位本身的理气血、调阴阳、补虚损作用;另一方面,药物透皮吸收,到达脏腑经气失调之所,发挥其药理作用。 唐主任介绍说,敷贴的部位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同一种病的患者敷贴部位都不一样,比如说同是哮喘患者,有人因长期哮喘,引起了肾虚,选择敷贴部位时就应该考虑补肾的因素,有些哮喘患者痰多,选择敷贴部位时要考虑去湿因素。相反,如果敷贴穴位不准,不仅对疾病治疗没有效果,反而会对疾病起到相反的作用。
越长效果越好?
有些患者认为敷贴时间越长越好,到了规定时间“舍不得”取掉药膏,很多老年患者第二天早上才取掉药膏,发现敷贴部位的皮肤已经起了水泡。唐主任介绍说,实际上,药物对皮肤是有刺激性左右的,贴敷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需要根据患者皮肤耐受度而定。贴敷时间成人不超过6小时,少儿及敏感者应酌减。如果患者属皮肤敏感者,或既往用药曾出现起疱等反应,应缩短贴药时间至2小时左右(成人),或在有刺痛感觉后及时取下药膏。
错过头伏当天就不能贴了
唐主任介绍说,头伏是三伏之中阳气最旺盛的,每个人都不应该错过头伏的第一天(今年7月19日为头伏的第1天)。入伏第一天没赶上的患者,头伏内,无论哪天贴敷,治疗效果都一样,患者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三伏相应顺延的日子贴敷就可以,比如头伏第5天才开始治疗,那么后两伏也是选取第5天治疗。但只要贴了,就一定要连续贴“三伏”。
去年贴了,今年继续吗?
唐主任介绍,冬病夏治并不是“一贴就有效”,他建议患者最少要坚持3年。如果已经贴了3年觉得有效果的患者,可以一直坚持贴,如果觉得没效果,可以换其他的治疗方法。
敷贴是唯一治疗手段?
唐主任介绍说,冬病夏治不仅指敷贴,实际上,配合拔火罐、针灸等其他中医治疗方法更有效。
唐主任提醒患者,敷贴后,最好不要去空调房,因为遇冷会使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也不要出汗,出汗的话固定药膏的胶布会脱落,最好在阴凉的地方或适当的用电扇微风吹吹。药饼取下后可以洗澡,但不要搓背,淋浴后用毛巾轻轻的吸干穴位上的水。如果贴敷部位出现水泡了,尽量不要揭皮,也不要包扎,可到医院进行相应的治疗,穿干净、柔软、透气的全棉衣服,一般3-5天就会痊愈。
另外,在整个伏天最好不吃上火、寒凉的食物,例如辣椒、酒、牛羊肉以及冷饮、冬瓜、苦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