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医“声”】“破壁”行动,“镜”彩无限——消化内科成功开展胃内肿瘤内镜下全层切除术
发布时间:2023-11-06 来源:消化内科
近期,我院消化内科采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成功切除多例腔外型胃体间质瘤,这标志着我院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技术再上新台阶。
56岁的患者汤某在我院行胃镜检查时发现胃体大弯侧有一处大小约为2cm黏膜下肿瘤。经完善超声内镜检查显示,病灶起源于固有肌层,向腔外生长为主,考虑间质瘤可能性大;腹部增强CT检查也进一步证实病灶瘤体向腔外生长。
以往这种腔外生长型肿瘤往往需要外科手术,随着我院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技术尤其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黏膜下挖除术(ESE)逐渐成熟,该科主任金雷详细评估病情后,决定在内镜下为患者实施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
在麻醉科的密切配合与胃肠外科的支持下,金雷在消化内镜中心为患者实施手术。术中金主任精准出“镜”,沿病灶外缘环周切开黏膜,彻底分离瘤体,主动全层切开胃壁,完整切除瘤体,用金属夹完整夹闭创面。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第二天就可以进流食,术后第五天患者顺利出院。
金雷介绍,为了完整切除消化道管壁来源的,特别是固有肌层深层的病变,须将肿瘤连同消化道管壁全层一并切除,此种内镜切除的方法即为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TR)。EFTR于2008年由国外学者首先提出,该技术是在ESD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主要针对黏膜下或向消化道腔外生长的病变,切除的同时伴有主动性穿孔和管壁的缺损。该项技术通过 “主动”穿孔切除肿瘤,突破了肿瘤深度对内镜手术的限制,扩大了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切除适应征。
随着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内镜治疗的范围在不断拓宽,治疗效果也在不断的提高。内镜治疗疾病谱已经“由内而外”地经历了粘膜层病变、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外病变的跨越,相应的治疗技术从ESD、STER到EFTR,标志着内镜切除技术由“黏膜外科”过渡到了“浆膜外科”,是内镜微创治疗技术的一大飞跃。
EFTR该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不用进行消化道的切除与重建,没有改变消化道的结构,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消化道的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这种内镜下切除较传统外科手术切除相比,体表完全无伤口,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并发症少、费用低。
EFTR的临床应用指征
1.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最主要):起源于固有肌层深层、部分腔外生长、与浆膜层密不可分;
2.少部分抬举征阴性消化道癌前病变和早期癌;
3.少部分困难解剖部位结肠病变(如结肠憩室内腺瘤)。
从开放性外科手术到胸腹腔镜外科微创手术,再到消化内镜无疤痕超级微创手术,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在科主任的带领下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不断实现内镜技术突破,目前成熟开展EMR、ESD、ESE、EFTR等内镜切除技术,为消化道早期肿瘤、黏膜下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科室简介
消化内科为医院品牌学科,科室由硚口、阳逻两个病区组成,实行一体化管理,科室人才梯队合理,技术力量雄厚。共有医护人员70人、床位105张,两个消化内镜中心,拥有目前最先进具有ME-NBI功能的Olvmpus-290、FuiiFilm-7000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超声内镜、十二指肠镜、胶囊内镜、德国爱尔博高频电发生器离子凝固治疗仪消化内镜设备等。
科室是“国家消化病临床研究中心”“消化道肿瘤筛查及早诊早治项目协作中心”“全国肝胆疾病防治示范基地”“中国抗癌协会结直肠癌筛查科普教育基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基地“国家药品临床试验(消化专业)基地”。
科室以“消化内镜诊疗”为特色,现已凝练并形成了“胃肠疾病治疗、肝胆胰疾病治疗、消化内镜治疗”等多个优势方向。常年收治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及急危重症,擅长诊治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缺血性肠病、食管癌、胃癌、结肠癌、消化道出血、急慢性胆囊炎、急慢性胰腺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肝硬化、肝癌、肝性脑病等疾病。
特色技术:
1、幽门螺杆菌的综合治疗: 尿素呼气试验、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查;
2、早期胃癌血清学检测: 早期胃癌血清学筛查(胃蛋白酶原Ⅰ、Ⅱ,胃泌素17)、定量粪便免疫化学试验(FIT);
3、无痛胃肠镜检查、胶囊内镜;
4、各类治疗性消化内镜技术:内镜下止血术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内镜治疗包括套扎术(EVL)、组织胶注射术(EIS)、胃肠息肉/腺瘤内镜切除术;
5、消化道肿瘤和癌前病变的内镜精查与治疗: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黏膜下剥离术(ESD)及黏膜下肿瘤内镜挖除术(ESE)与全层切除术(EFTR)
6、消化道良恶性狭窄内镜下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
7、经皮内镜下胃造痿术、内镜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术;
8、消化道异物取出术;
9、内痔的内镜下硬化及套扎治疗;
10、胆胰疾病的ERCP治疗:取石术、支架置入内引流术等。
(文:季升、谈涛)